初秋的北京,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国家体育总局的办公室,蒋叶非刚刚结束一场国际赛事的技术复盘会议,作为中国篮球裁判界冉冉升起的新星,这位三十出头的国际级裁判身上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,书架上方悬挂着一张裱框照片——那是他首次执裁国际比赛时,在赛场中央与双方队长赛前交流的瞬间。
"每当我遇到困难,都会看看这张照片。"蒋叶非的指尖轻触相框,"它提醒我,成长从来不是一条直线,而是由无数个挫折与突破交织而成的螺旋。"
蒋叶非与篮球裁判的缘分始于大学时代,2008年,还是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他,在一次校际比赛中临时顶替缺席的裁判,意外开启了职业生涯。"那场比赛我吹了28次犯规,双方教练都对我的判罚有意见。"他笑着回忆,"但正是那次糟糕的体验,让我意识到裁判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。"
此后的五年间,蒋叶非如饥似渴地学习裁判知识,他每天花费数小时研究比赛录像,随身携带的《篮球规则手册》被翻得起了毛边,2013年,他以全优成绩通过国家级裁判考试,开始执裁CBA发展联赛。
"2016年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。"蒋叶非说,那年春天,他在一场关键比赛中做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判罚,导致球队教练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质疑他的能力。"那天晚上我整夜未眠,反复问自己是否适合这条道路,但第二天清晨,我还是准时出现在训练场,因为我知道,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。"
2018年7月12日,这个日期蒋叶非记忆犹新,他接到亚洲篮球联合会通知,将前往雅加达执裁亚洲杯预选赛。"那一刻,我的手在发抖,这不仅是对我能力的认可,更意味着巨大的责任。"
喜悦很快被压力取代,在马来西亚对阵菲律宾的比赛中,蒋叶非面临了职业生涯最大的挑战。"比赛进行到第三节,双方比分紧咬,一次快攻中,马来西亚队员倒地,我立即吹罚防守犯规,但菲律宾教练激动地指着大屏幕回放,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防守动作。"
场馆内近万名观众的注视下,蒋叶非感到"时间仿佛静止了"。"汗水顺着额头流进眼睛,但我不能擦拭,那一刻,多年训练养成的专业本能发挥了作用——我请求录像回放,仔细观看了三个不同角度的镜头后,坚持了原判。"
比赛结束后,技术代表特意来到裁判更衣室。"他说,在那种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并做出正确判断,体现了一个国际级裁判应有的素质。"蒋叶非说,"这句话让我终于释然。"
国际赛场的首秀成功,并没有让蒋叶非的职业生涯一帆风顺,2019年的一场重要比赛中,他因一次关键判罚失误被内部停赛两周。"那段时间,我每天早晨仍然穿着裁判服对着镜子练习手势,晚上研究比赛录像到深夜,停赛不是惩罚,而是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。"
2020年全球体育赛事因疫情陷入停滞,蒋叶非却把这视为"充电期",他系统学习了运动心理学,还专门请教了资深裁判如何管理情绪。"裁判工作90%是心理博弈,只有10%是技术判断,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才能掌控整场比赛的节奏。"
2021年东京奥运会篮球资格赛,蒋叶非再次证明了自己的成长,在一场充满身体对抗的比赛中,他精准的判罚获得了双方教练的认可。"比赛结束后,塞尔维亚教练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,说'Good job',那一刻,我真正感受到了作为裁判的价值。"

蒋叶非除了继续执裁国内外重要赛事,还担任中国篮协裁判培训讲师。"我特别理解年轻裁判的困惑与焦虑,每次培训,我都会分享自己首次国际比赛的经历——不是为了展示成功,而是让他们明白,每个裁判都会经历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。"
他指导的年轻裁判中,已有数人开始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。"看到他们在场上自信地执裁,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,不同的是,他们有了更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更多的实践机会。"
随着中国篮球与国际接轨程度不断加深,中国裁判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大赛的舞台上,蒋叶非认为,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。"国际篮联的裁判理念在不断更新,我们需要保持学习的心态,每次执裁国际比赛,都是对不同篮球文化的理解与融合。"
对于即将到来的巴黎奥运会,蒋叶非充满期待:"每个裁判的梦想都是站上奥运赛场,无论能否入选,我都会以奥运标准要求自己,重要的是,在每一天的训练和每一场比赛中不断超越自我。"
窗外,夜幕悄然降临,蒋叶非收拾好装备,准备前往体育馆主持当晚的青年联赛。"裁判工作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。"他系紧鞋带,眼神坚定,"最重要的不是某一次判罚的正确与否,而是在漫长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对篮球的热爱与敬畏。"

办公室的灯光渐次熄灭,只有那张国际比赛的照片依然在暮色中泛着微光,对蒋叶非而言,那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执裁经历,更是支撑他在裁判道路上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——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,都要记得自己为何出发,又要去向何方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