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曦微露,北京西城区业余体校击剑馆内已响起金属交鸣声,14岁的姜鑫瑞身着白色击剑服,手持花剑,正与队友进行实战训练,步伐移动间,护面下的目光专注而坚定,这位刚在全国少年击剑锦标赛斩获亚军的少年,如今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“击剑小明星”。
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。”姜鑫瑞摘下护面,擦拭额角的汗珠,不久前结束的全国赛事中,他在决赛局落后的情况下连追四剑,最终仅以一分之差屈居亚军,这场鏖战让他对击剑有了全新认识:“站在赛场上,所有杂念都会消失,你能依靠的只有自己,必须保持绝对的专注。”
姜楠教练观察着弟子的每个动作,不时出声指导。“姜鑫瑞刚来时才8岁,连剑都握不稳。”他回忆道,“但这孩子有股不服输的劲头,每次训练都最早到、最晚走。”六年间,那个躲在母亲身后的小男孩已长成能在赛场上独当一面的少年剑客。
击剑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普及,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,2023年注册的青少年击剑运动员较五年前增长近三倍,这种被称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的运动,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。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。”姜鑫瑞对此深有体会,去年市运会四强赛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,在决胜局被对手连续得分后,他突然听见看台上母亲的加油声。“那一刻我意识到,无论场外有多少人支持,最终还是要独自面对剑道对面的对手。”他调整呼吸节奏,重新组织攻势,最终逆转取胜。

这种成长不仅体现在赛场上,母亲李女士发现,曾经内向的儿子变得善于表达:“以前遇到难题总会退缩,现在他会说‘像打比赛一样,再试一次’。”班主任王老师也注意到,姜鑫瑞在课堂发言时腰板挺得笔直,“带着击剑运动员特有的沉稳气质”。

心理学专家张教授分析,击剑这类个人竞技运动能显著提升青少年的心理韧性:“当孩子意识到成败完全取决于自身努力时,会激发出更强的责任感和应变能力,这种体验对塑造独立人格至关重要。”
面对即将到来的亚洲青少年击剑锦标赛,姜鑫瑞的训练计划更加系统,每天放学后三小时的训练中,他不仅要完成数百次基本动作练习,还要通过视频复盘分析国内外优秀选手的战术特点。“每场比赛都是与自己的对话。”他说,“剑道虽短,却教会我如何面对人生的漫长征途。”
训练馆的灯光将少年挥剑的身影拉得很长,那柄不足500克的花剑,承载着一个少年对自我的超越,对成长的领悟,当剑尖划破空气的瞬间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运动员的成长轨迹,更是一种在独当一面中淬炼出的生命姿态——这或许正是体育育人最生动的注脚。
评论